2005年10月5日 星期三

2005-10-6:視視而飛(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吳文彥先生)

本週的主題與上週的一樣,整個故事還是那位荷蘭的布料商列文虎克起的頭。根據紀錄,他幾乎不管什麼東西,從池塘裡的水到他的牙垢,只要塞得下,通通都拿到顯微鏡底下端詳。遍佈全世界的昆蟲,想當然爾,也沒逃過被列文虎克抓到顯微鏡底下一窺究竟的命運。

列文虎克不簡單的地方就在於,他不光只是看看東西放大之後,長得像什麼模樣而已;最重要的是,他的手很癢,喜歡胡搞瞎弄地,朝那些已經夠倒楣的小生物身上,灑點胡椒粉或什麼的。1694年的夏天,當他正在觀察昆蟲的複眼時,拿起蠟燭晃來晃去,就這麼地觀察到了讓後來的科學家爭論了將近三百年才解決的,有關昆蟲視覺的問題。

讓科學家爭論不休幾百年的,說穿了不過就是,到底昆蟲看到了什麼?列文虎克透過昆蟲的複眼所看到的,不是一支蠟燭而已,而是清清楚楚的幾百支蠟燭。這也是昆蟲透過複眼看到的嗎?

在『蟲蟲微機』中,我們學到了大多數的動物都會飛;在『上半身思考的視覺動物』中,我們認識到這些會飛的昆蟲,必然擁有優異的神經網路,才能迅速地處理關係到獵食、逃生、交配等等的視覺訊號。那麼,到底這些視覺訊號是以什麼方式呈現呢?換句話說,回到列文虎克的觀察,究竟仰賴視覺,『視而飛』的昆蟲所看到的,跟列文虎克看到的一樣,還是只有一支蠟燭?

明天,十月六日(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系咖,昆蟲系博士班的吳文彥先生將要告訴大家,他們在實驗室裡如何看見昆蟲視覺訊號的形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