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7日 星期三

2004-7-8:蟲蟲微機(中興大學昆蟲學系鄭軒先生)

不會飛,在動物界是件很奇怪的事。怎麼說呢?很簡單,因為大多數不在水裏游的動物都會飛:光是會飛的昆蟲就有將近一百萬種;一萬三千種溫血脊椎動物裏,有九千種鳥以及一千種蝙蝠會飛。所以,只能在陸地上活動的那幾種動物,是少數中的少數。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在水中游最節省能量,再來是天上飛的,地上爬(跑、滾、走)的則最耗費能量,因此大多數的動物不是上天,就是下海,只留下一些「笨蛋物種」在陸地上連滾帶爬。

人類直到一百多年前才好不容易脫離了這個「笨蛋物種俱樂部」,也開始上天下海起來。最後,終於考了兩個第一名:成為第一個突破音速的物種,以及第一個有能力脫離地球的物種。(至於在下海方面的成績,那就遜色很多了,到現在還沒考到任何一個第一名。)

不過,先別得意。首先,有些科學家認為微生物早就在從事太空旅行了。再來,最快的超音速飛機其實也沒那麼快。飆到馬赫三的飛機,每秒大概飛35個機身的距離。這只不過比地上爬的變色龍的舌頭(捕蟲時,以每秒26個變色龍體長的速度彈出)還快一點,跟鴿子(每秒飛75個鴿身的距離)或燕子(每秒飛140個燕身的距離)的速度根本不能比。就算是比加速度,人類還是一樣遜。10g就可以把人弄暈過去,所以不論是飛機或火箭,20g就很多了。這比很多昆蟲都遜,更不要說第一名的蛙蟬的408g了。

費了這麼大的工夫,表現卻這麼差,難怪有人,特別是那些做軍機的,會把腦筋動到表現傑出的鳥或昆蟲上,看看能不能偷些點子。於是,鳥與昆蟲的飛行動力學就成了生物力學中重要的研究主題(中研院院士中就有好幾位,如吳耀祖、馮元禎、何志明等,是從事生物力學的研究的)。為了躲雷達,所謂的微飛行器MAV(micro air vehicle)就成了眾人搞飛機的目標。很顯然的,大鳥飛行的方式跟小鳥或昆蟲飛行的方式不一樣,所以這些人沒事不是玩小鳥,就是抓蟲蟲,研究它們怎麼飛行,一心想要做出個蟲蟲般的微飛行器。

明天,七月八日(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系咖,昆蟲系大四的鄭軒同學將要為大家揭開蟲蟲微機背後的物理學與昆蟲學奧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