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2013-10-24:不理性時代的理性選擇(中正大學物理學系潘瑋教授)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中午要吃便當還是吃餐廳?你可以選便宜的便當,也可以找個餐廳吃料理。如果選項是不確定性,你要選高風險高報酬,還是低風險低報酬呢?

在上個世紀中葉,數學家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和經濟學家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 1902-1977)運用邏輯和數學工具,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選擇進行分析的架構。簡單地說,就是把選項的機率跟(主觀或客觀認定的)效用,一個一個相乘得到「期望效用」,然後選擇期望效用最高的那個選項就好了。幾年之後,法國經濟學家阿萊Maurice Allais, 1911-2010)做了以下的選擇實驗:


第一題
  • 選項A:11%的機會得到100萬元,89%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期望值11萬)
  • 選項B: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90%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期望值50萬)
第二題
  • 選項C:100%的機會得到100萬元(期望值100萬)
  • 選項D: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89%的機會得到100萬元,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期望值139萬)
大部份的人在第一題選B,因為期望值大。第二題卻選了期望值小的C。

不一致?沒錯,這很不理性,但是很人性。

除此之外,我們常常做出不理性的事情。比如說:一元加購商品,即使不需要很多人還是買了,然後放到過期又進了垃圾桶;過年期間發行中獎率百分百的500元刮刮樂,買了兩張,一張中兩百、另一張中一百,你覺得運氣還不錯,是個好彩頭,於是買了七張100元刮刮樂,卻全部槓龜。

為什麼人類的行為充滿了不理性?明天,十月二十四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一樓A101教室,中正大學物理學系的潘瑋教授將要告訴我們,向來研究自然現象,發現自然定律的物理學家,用什麼樣子的切入方式開始研究起人類的行為、有沒有發現了什麼樣的規律或定律可以掌握人類的行為。

(感謝潘瑋教授親自撰寫此次文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