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2011-10-27:暗夜中飛行的小精靈(靜宜大學生態學系陳湘繁教授)

跨領域的學習與研究常常就像伊索寓言裡的蝙蝠一樣,在鳥類眼中是非我族類的野獸,而在野獸眼中則是其心必異的鳥類。雖然如同寓言裡所描述的,在兩邊短兵相接,比誰兵多將廣的少數時刻裡,蝙蝠可以左右逢源,但在互不侵犯,各管各的承平時刻,就會兩邊都不討好,必須在夾縫中辛苦地求生存。

至於哪段邊界正在短兵相接,而哪段邊界風平浪靜,潮流是個重要的決定因素。像是當紅的生物醫學,誰都想沾個邊,於是學醫的一定要玩點細胞或DNA,而學生物的也想盡辦法和醫生們搭上線。甚至連地域都會是關鍵因素,像生物物理就是在歐美地區遠比在台灣熱門,比較不會有兩邊不討好的問題。

跨「領域」的生物也有類似的處境。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唯一具有拍翅飛行能力的成員,但相較於哺乳動物中唯一具有產卵能力的成員-鴨嘴獸-來說,簡直就是台灣的生物物理相較於生物醫學的翻版。自從1798年在西方科學界正式登場以來,鴨嘴獸就一直是科學界矚目的焦點。蝙蝠呢?雖然在科學界裡還沒像伊索寓言裡所描述的那麼悽慘,但確實也從來沒當過大明星。

其實,除了跨「領域」之外,蝙蝠和鴨嘴獸還有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牠們感知獵物的方式都相當地與眾不同:蝙蝠會聽音辨位echolocation),而鴨嘴獸則會感電辨位electrolocation),都是為了在牠們所處的環境中生存適應所發展出來的獨特能力。雖然有其他生物(像海豚和鯊魚)也具備同樣的能力,但由於獵物的尺度大小不同,蝙蝠和鴨嘴獸在解析度與敏感度上,大概是生物圈中的佼佼者。

如此看來,真的沒有理由厚此薄彼,把蝙蝠冷落在一旁。明天,十月二十七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六樓601會議室,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的陳湘繁教授將要告訴我們,她如何迷上這些在暗夜中飛行的小精靈,為什麼牠們令人著迷,為什麼牠們值得科學家的重視與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