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2011-10-20:癌症的數位療法(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魏秀娟教授)

凡是被稱為「藥」的東西,不論是口服的、塗抹的、注射的,都搭配了使用指南。這類用藥指南中,有些十分簡單,像是三餐後服用之類的,也有些非常複雜,像是每隔一週,如果某些指數沒有問題,就再注射一劑,而注射後幾天內要注意這個那個的。

有些藥,尤其是牽涉到民俗療法或另類醫療的藥,大概就不用對其用藥指南太認真。像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這種的,認真就輸了,不是嗎?

但對於許多經由冗長的研發與試驗過程所開發出來的藥物,不認真看待其用藥指南就毀了。輕一點的,也許只是應有的療效無法發揮,嚴重的則會一命嗚呼,很可怕的!

這些必須嚴肅以對的用藥指南是怎麼弄出來的?

一講到藥物的研發與試驗,許多人會想到白老鼠。不過,再多的白老鼠都不夠,最後還是得真的找人來做。這麼一來就麻煩了,除了費時費力也費錢,還有一堆倫理與法律規範要考慮。因此,在實驗室裡犧牲了許多白老鼠所弄出來的用藥指南初稿,到了拿人來做臨床試驗的階段,多半只能做些微調,沒有大刀闊斧、自由探索療效的空間。

目前最複雜的用藥指南,大概要算是治療癌症的化學療法所採用的療程了。在進行化學療法時,醫生都會遵循某個行之有年或廣泛使用的療程,沒有太多的調整空間。有沒有可能其實有更好的療程,只是當初因為醫學倫理或法律規範的緣故,而沒被提出來進一步探究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在不違反這些規範的情況下,自由自在地探索可能的療程呢?

明天,十月二十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六樓601會議室,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系的魏秀娟教授將要告訴我們,她如何利用數學建模與電腦模擬來探索癌症治療的最佳療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