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2011-3-17:高科技灌溉工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游佳欣教授)

生病的原因通常不是病原或有毒物質進入身體裡面,就是某些細胞、組織或器官的運作發生了問題。而這兩個原因又互有牽連與影響,交織出來的就是一張張密密麻麻的天羅地網。每個人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在這些天羅地網間鑽來竄去,幾十年下來,沒被網住的越來越少,最後終於一個也不留地全部被篩掉了。

既然生病的原因不外乎那兩個,那麼只要把病原全部殺死,有毒物質完全趕出去,出問題的「零件」全部都拿掉或換掉,不就沒病沒痛了嗎?

這是許多醫療處置背後的想法,只不過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與醫師開始意識到,有時候不把這個想法推到極致,長遠來看反而可能是比較好的處置方式。於是在殺死病原的時候,開始會考慮是要用無差別重砲來轟擊,還是要細膩地逐一狙擊、是要趕盡殺絕地全部剷除,還是只要適當監控以求與之共存;於是在移除或更換有問題的零件時,開始學會要花更多心思去斟酌,盡量找出堪用的部分予以保留,而不再像個財大氣粗的暴發戶般地全部扔掉、換新。

這樣的轉變之所以出現,並不只是因為想法或觀念變了,否則就會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和他們所提出的原子論一般,空有想法卻沒有堅實的證據來襄助,最後就無疾而終了。相關的科技發展讓新的想法與觀念能夠獲得實證基礎,也是促成這個轉變的關鍵因素。

以細胞、組織或器官運作不順暢的情況為例,以往全部「砍掉重練」的作法雖然乾脆省事,但替換上去的人造替代品多半無法和原來那張天羅地網天衣無縫地銜接起來。於是補釘之後的網子不是這裡太鬆,網目太大,讓原本該被篩掉的人順利通過,重重地撞到下一張網子上,造成更多問題,就是那裡越繃越緊,必須經常替換,以免所有人都被絆住。

近年來由於組織幹細胞工程的快速發展,科學家已經能夠做到就地取材(「天然ㄟ尚好」),利用堪用的架構來進行更精細的修補。明天,三月十七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1A01會議室,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的游佳欣教授將要告訴我們,她如何靈活運用這些嶄新的科技來灌溉企盼甘霖降臨的心田。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覺得老師今天講的內容很有深度 一些科學方法其實我們也學過原理 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如何應用 其中用微球包覆幹細胞 上普生實習有教過 原來還可以有這麼酷的功能
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聽到人在討論幹細胞 或許這方面的研究的確需要時間 所以 老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