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2009-8-6:心電圖的雷涅克障礙(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Yoram Rudy教授)

上圖中手中握著聽診器的法國醫師雷涅克Rene Laennec, 1781-1826)在1819年回顧他發明聽診器的過程時說:

In 1816, I was consulted by a young woman laboring under general symptoms of diseased heart, and in whose case percuss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and were of little avail on account of the great degree of fatness. The other method just mentioned [direct auscultation] being rendered inadmissible by the age and sex of the patient...
由此可見,聽診器的發明歸功於兩個因素:第一個是這位心臟出了問題的年輕女病患實在是太胖了(這可能也是她會罹患心臟病的原因),胖到雷涅克無法以叩診的方式獲取有用的資訊;第二個則是禮教倫理的顧慮,讓雷涅克不敢直接把耳朵貼到這位女患者的胸口去聽診(後來有些想入非非的好事者好像親眼目睹似地說,雷涅克不敢把耳朵貼到「美麗少女左邊豐滿的乳房」!)

面對如此困境,雷涅克靈機一動,想到將耳朵貼到木頭的一端時,可以清楚地聽到大頭針在木頭的另一端所刮出的聲音,於是便抓了一疊紙,捲成圓筒,一端抵住病患的心臟部位,一端湊到耳朵邊,就這麼地締造了醫學史上第一宗以聽診器進行診斷的案例。

將近兩百年後的今天,聽診器歷經演變,從雷涅克用的紙筒,到五花八門的現代聽診器,還有電子式的,以及專門用來聽胎兒的Pinard聽診器。效果當然是越來越好,讓醫生們可以不必將病人開膛破肚就能夠清楚地聽到胸腹內各種器官的運作狀況。然而,即使聽診器已經製作得十分精良,醫生還是會在看診時儘可能地將聽診器貼到病患的皮膚上,以免擋在中間的衣服干擾或吸收聲音。

面對心臟病患,除了聽診器之外,醫生們還有個有力的工具:俗稱ECG心電圖。同樣地,為了避免電生理訊號被衣服阻隔掉,電極都是直接貼在皮膚上的。當然,最直接、最沒有阻隔的量測方式是將電極直接貼在心臟上,但要達到這個理想境界,橫亙其間的還是當初雷涅克所面臨的:隔在中間的肌肉筋骨將訊號干擾、吸收掉了;以及將電極插入胸腔時無可避免會湧現的倫理考量。

有沒有辦法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不對人體造成無謂的傷害,又可以免除身體組織對訊號的干擾與吸收呢?明天,八月六日(週四),下午二點十分在物理學系(理學大樓)六樓601會議室,來自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Yoram Rudy教授將要告訴我們,他所發展出來的非侵入式心電圖造影術(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graphic imaging)如何克服這兩個障礙,有希望成為新一代的心電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