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2009-2-26:海底總動原(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三木健教授)

不,你沒看錯,上面寫的不是虛構的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而是真實世界裡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海底奇觀。沒有迪士尼的《海底總動員》,我們還有宮崎駿的《崖上的波妞》可以看,日子不會差太多;但如果「海底總動原」的奇觀不再上演,人類恐怕就要滅絕了。

顧名思義,在「海底總動原」裏擔綱主演的是海洋中的原核生物。

不,妳沒看錯,是原核生物,而不是鯨豚魚蝦。提到海洋生物,大多數人聯想到的是那些肉眼可見的,很少人會聯想到看不見的細菌。有些人可能會想起曾經聽人說過,歹毒可怕的海洋弧菌在短短兩三天內就足以奪人性命,但也僅止於此。

事實上,除了海洋弧菌之外,海中還有為數多達兩百萬種的原核生物,所以稱它們為海洋的主宰並不為過。這些原核生物不論是只能隨波逐流的,還是具備游泳能力的,都必須從週遭的海水中攝取養分。因此,養分微粒的濃度分布決定了隨波逐流的細菌會在哪些地方繁衍,也決定了能游泳的細菌會往哪些地方聚集。

反過來說,養分微粒在細菌的蠶食之下,會變成更小的微粒,更容易受到水流的影響,更難以沉入海洋深處。所以,細菌的疏密分布也會倒過來影響養分微粒的濃度分布。再加上海面上的氣流吹撫,以及海面下的洋流推送,整個海洋中的原核生物和養分微粒就全都動員了起來。

面對這樣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複雜系統,如果想知道原核生物的分布情形,《海底總動員》裏小丑魚爸爸所採用的「上窮碧落下黃泉」法不但曠日費時,而且所費不貲,絕非首選。明天,二月二十六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物理學系(理學大樓)六樓601會議室,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的三木健教授將要告訴大家,他如何應用數學建模與電腦模擬來探究熱鬧非凡的海底總動原。

2 則留言:

Quendolyn 提到...

  教授的演講,著實讓人覺得有趣,但對於教授在投影片中不斷提到的POC and DOC,則不禁有著疑惑,究竟POC and DOC為何?是一種碳金屬化合物抑或是一種Phytoplankton?這些生物在如此深的海底中生存,究竟有多深呢?為何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並不會使它們死亡?是體內的酵素調節抑或是有其它之生理機制?
  它們調節二氧化碳的進出量,即使這些生物十分微小,甚至肉眼無法觀察,但我們可知,生物在自然的每一環節中,皆有其獨特的生態地位,不可被取代,縱使是如此細小的微生物,也有其存在的意義!

roan 提到...

Cun您好,感謝您來參與BJC的活動,希望以後繼續支持我們的活動。

有關BJC的活動,除了活動前一天(通常是星期三)在這個部落格公告之外,還會在活動前兩天(星期二)以email通知BJC的成員。由於這個部落格是公開的,有版權顧慮的資料不會放在這裡。但email就沒有這個顧慮,因此會附上演講者寄來的參考資料。

如果您希望加入BJC的email郵寄名單中,請您email給我(這裡有我的email)。不過,如果您用的是yahoo的信箱,建議您去申請一個gmail的,因為yahoo的信箱會把BJC的活動公告退回來。

三木教授寄來的參考資料有:Mar. Ecol. Prog. Ser. 366, 1(2008) 以及 Aqua. Microb. Eco. l39, 35 (2005)。前者是開放資源,後者則可在學校網域裡免費下載。關於他所討論的題材,您可以參閱這兩篇論文。

簡單地說,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是大顆的有機物質,而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則是小顆的有機物質。因此,POC會因重力的作用而沉降,而DOC不會。至於大顆、小顆的分界,則沒有很明確,一般在0.4微米左右。關於POC和DOC的重要性與量測,這裡有進一步的討論,而維基百科的相關條目對有機物質有更詳細的區分(它把POC稱為PtOC)。

阮俊人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