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交流分享-生物多樣性教學成果分享(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楊正澤教授)

生物多樣性教學成果分享-
「昆蟲分類學」「昆蟲資源調查」到「昆蟲多樣性與人生」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 楊正澤

20070505


緒言

「昆蟲分類學」、「昆蟲行為學」、「昆蟲資源調查」,甚至直接教授「昆蟲多樣性與保育」及「生物多樣性概論」課程中介紹生物中最精彩、動物中最豐富的「昆蟲」一學期下來,同學常問的問題是「老師,考試怎麼考?」、「老師、實習報告怎麼交?」,直接一點的同學劈頭就問「成績怎麼算?」,連我都想問(all pass怎麼樣?)。這樣的教學環境,同學關心的是成績而不是學習,求「分」而不是求「知」。上過我的課的學生都聽我講過,我不喜歡制度中的考試、筆試,我要求同學交筆記,寫報告,但很多同學也做不好,由同組同學代勞,代勞的同學在事後發牢騷,大學教授不只是在傳授專業知識,而且是在協助年輕人建立人際關係,建立社會制度,為止紛爭,也為了我不想當掉太多願意學而短時間學不來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存活,以企求來日再使他的興趣復活,所以,我用不同方法,如今可謂已到極致。

昆蟲分類學

「昆蟲分類學」正課時,寫隨堂筆記,下課交筆記,期中考前再由各組同學合作整理「共同筆記」,許多學校尤其醫學院有「共筆」,我想試試同學的榮譽感,「醫學院」學生能,「昆蟲系」學生怎麼不能?今天才看完同學們的筆記,有些組很認真,有分工、有合作、有組合、有專人負責,有些純屬聽講隨堂筆記,有些將上課的講義(昆蟲分類學講義在開課學期都掛在本Lab.網頁,由上課同學以學號去access),抄錄或由其他資源擷取資料,但未註明來源(這是要求學生練習找資料的下場),共筆整理也許可留下些許印象,但是考試結果便見真章。分類課實習最無聊,看顯微鏡鑑定標本,繪特徵圖時,同學會問「今天畫幾個圖?」,如今改為走檢索表訓練同學用檢索表的方法,同學會問「怎麼知道對或錯?」,又增加一個校園昆蟲相調查,讓同學了解昆蟲分類學的基本應用,同時給同學更多機會訓練使用檢索表,重複練習,同學會問「調查一次就好了嗎?」,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學習資源有限,課外學習的時間有限,這種實踐課程很難在課堂上發揮。

昆蟲資源調查

相類似的課,一旦改為選修,同學對「昆蟲資源調查」課程的興趣是「有機會到野外走走」選了課,在學校內上幾堂看起來「普通!普通!」,一旦到了要出野外,大家緊張了,有些問「要花多少錢?」,有些問「我家裡開車帶我晚一天去可以嗎?」,「早一天走可以嗎?」,「……….」。當痛苦靜默的走在前往樣區的路上,同學開始感覺被騙了,「早知道……….」,「事前沒有說會走這麼多路……….」,「累死了………」,「以後………」,幸好我也算鐵石心腸,同學捱過了山上的苦日子,每天早晚、三餐,晨昏定省,我都盡量只關心生活。至於學習,在事先的規劃準備就要很周密,否則就血本無歸,只有疲累的身影,看不到成果,有一年同學回學校後,就沒有人影了,結果沒有做出來,只用上課前及課堂測驗及疲勞程度打分數。如今,調查的SOP確立,也感謝歷屆助理及研究生的事前努力和事前規劃會議努力討論的結果,回到學校後同學的工作在短時間內完成,套入實驗室多年來的模式寫出報告,暫時忘卻辛苦勞憊,幸好沒有把心得中太多的負面印象傳給學弟妹,每年總有許多抱著踏青的心情的同學來選課,兩年前想停開此課,卻有同學說這是他昆蟲系四年的唯一回憶。去年再開課,索性把上課過程全都錄在網頁。以往每年上課,同學天天有不同狀況,歷經每學期調整,問題越來越少,其實每天夜裡我都要寫日記,側記同學的表現,逐漸改正修訂,這也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高等昆蟲學-研究所必修課

這些課程都是正規訓練,在基礎的基礎上去講課、操作、考試、交報告、打成績,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再好,為了成績,同學立場永遠因為成績而和老師對立,而無法因為學習而和老師協力合作,發揮最大效果。我們有一堂課是「高等昆蟲學」全系老師輪流上課,一輪三週,每人九小時,一個主題,碩一的同學必修,常看到下課時睡成一片的景象。這引起我的感想,這些同學大部分在昆蟲系上了四年,對每位老師的認識或興趣已如摸指掌,也如嚼蜂蠟,怎麼引起興趣?壓箱寶也用完了,拿出來的話,有些同學會因「師」而廢「學」,先入為主的定見大於重新定位。因此,不如我就每次都用新的昆蟲議題為主題,用演講方式來吸引同學注意。當然有些外校考到本系碩士班的同學會特別注意各位老師的「把式」,但同樣的情形是,考進來的博士生也很需要此機會來認識各位老師,不如這樣的課改為外校考進來的研究生必修,而其他則改為講座,每位老師介紹其領域或其研究的最新進展(本文修改之際本系已決定停開此門課,2008年度開始實施)。想到這裡,自己笑自己,很少看到上完課是老師寫心得給學生看的,我就開這個頭吧!

中國生物學會三年前頒了一個「生物科學教學」傑出獎給我,去年又頒了一個「生物科學研究」優良獎,前者可能是鼓勵我主辦研討會,後者是支持我在冷門的傳統分類的所有夥伴,我只是代表領獎,因為蘋果蠹蛾鑑定對檢疫方面惠我良多的牌子「嘉惠檢疫」之後,相關各界便沒有人再提起,感謝林務局顏局長,中國生物學會前理事長擅長記憶,憶往念舊的提名,才得此獎,在生物學會眾多傑出的會友中讓出一席給我立錐,為傳統分類學帶來一大振奮的力量。新的理事長周文豪副館長順利接任,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歡喜接下「生物科學」總編輯的重大責任,在昔日的基礎上力圖奮發,想出一個點子,在理監事會中提到要歷屆得獎人貢獻文章,就是投稿的意思。唯恐淺拙的能力被識破了,回家搔頭思索竟日,決定來個笨鳥先飛,先動手為強,翻了翻寫了許久的檔案,整理完93年的「昆蟲多樣性與生活」通識課程的授課感想及學生分享的心得,正找地方投稿,賣不出去之際,又有94年的部份心得在手上,厚厚一疊。然而這些是同學在上完課之後與我分享的寶貴資料,我也想整理出來,讓同學知道我也認真的看他們的心得。其實我真正想表達最重要的是,這些和我有二個小時的昆蟲幽會的同學,竟能在短暫的吉光片羽中擦出如此令人感動的火花,無私的在座位上多坐幾分鐘,犧牲午餐細嚼慢嚥的時間,寫下這一群社會中堅份子對於「昆蟲多樣性與生活」這門課的真實感受及分享。難道他們知道,只要來聽講交筆記,便能及格,然而,他們多花了一點時間,寫下一段心得,有些成段落,有些只有數句,有些可以寫到500字左右,字字珠璣,給我滿足的期待快點再去上這門課,雖然看他們凌亂、別字連篇的「心得」很吃力,但這部份的心得是額外的,他們都願意熱誠分享,和我常感慨的時下年輕人不同,這樣的學習或許是他們所能接受、所需要的模式。在沒有壓力下吸收、聽課,自然的流露出學習心得,利用書寫來分享、來表達。在此特別說一聲「感謝您!」

誰說同學上課沒有反應?

因此,當我發現,他們願意表達,也同時發現我們教授太多的power point(*ppt)教材,太多教條,太多言語的逼迫,太多考試與成績考核的系統,使大部分的學習變了調。最近我有一個想法讓同學不再靜默,那就是利用課堂上問一個共同問題,不論花多少時間,手裡拿著錄音筆,逐一走向同學面前,將錄音筆推向他們的面前,錄下他們對一個共同問題的回答,或對某一觀點的表達,甚或分享個人經驗。偶而害羞的同學聲音太小,我會轉述一次,讓其他同學聽到他的意見,否則我盡量不要講話,這些聲音是平常不容易聽到的,有許多同學覺得新鮮,有些同學平常不講話表達,但每一個都要表達,也就無處遁逃,把他們的第一次上課發表意見的「第一次經驗」給了我。然後,我也努力的請工讀生「聽打」集成筆記,這些進行中的工作,將會是我教學生涯中的財產,基於取之於民還諸於民,利用這一次的機會把這些經驗分享各位同行,也讓我能多看到一些課程設計的巧思。如今,我喜歡多位老師共同授課,把最精彩的專長部份傳授給有熱情有活力的年輕人,在課堂上,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他們的熱情中,找到切入點,也由欣賞他們的心得中得知他們的需求,在互動中成長,在成長中「教」然後知不足。

對一個科學研究者而言,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有幾個好處,第一是獲得新知,第二是了解研究領域的近況,第三是刺激思考,然而在這裡,尤其是指大學教授,閱讀大部分是為了傳授新知,而且閱讀不只是閱讀科學知識,還要閱讀欣賞青年學子的心得,由心得中獲得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背景需求,調整教學內容,才能與時俱進,當然,我也希望,他們也會欣賞每位教授在課堂上的賣力演出,體會每次課程的準備所耗費的能量及時間,在課堂上設計和同學互動,當然每一次課程定下課程進度,上課方式之後就要貫徹一學期,不要因為每次同學的抱怨而更動,但是,這些心得和更動,對整體的教學對後來的學子會是有利的。因此,這些同學的心得分享,振奮教授的教學情緒,激發熱情,促使課程修訂,對課堂上的學子是正面且有利的,而且也是良性的互動教學,可以走的遠,走的自然,走的輕鬆。

許多年的鑽死胡同,在一成不變的課程要求下,學校成績登記制度上,種下許多和同學對立的種子,經過通識教育這種「專業知識外賣」的方式,以精要的講座「歡迎試吃」方式,終於能享受教學的樂趣。也因此,昆蟲的生物多樣性教學也得以利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開門六件事,分六道門去推展。這些同學的心得分享我都捨不得摘要節錄,因此,全文附後供參考。同樣為了同學的隱私,我將同學編號,共計106位,約為課程中人數的三分之一分享心得。同學的心得讓本人的教學經驗在此有了新的體驗,特此感謝這些和我一起成長的青年學子。在此為這些同學表示感謝各位「謝幕的掌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