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2007-4-12:化學導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Hossaert-McKey教授)
著名的靈長類學家de Waal在最近出版的Our Inner Ape一書中,描述了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案例:
有隻鳥兒闖進了英國的一座動物園,一不小心撞上了某個獸籠裡的玻璃,跌了下來。這個獸籠裏住的是矮黑猩猩(bonobo),其中一頭馬上趕了過去,拾起這隻撞得暈頭轉向的鳥,溫柔地呵護牠,試圖讓牠自己站起來。沒有成功,於是這頭名叫Kuni的矮黑猩猩改變策略,輕輕地將牠丟出去,結果翅膀拍了幾下就沒力了。接下來Kuni帶著鳥兒爬到樹上,雙腿夾住樹幹,雙手將鳥兒的翅膀撐開,像擲玩具飛機一樣地將牠往獸籠外丟。結果還是沒有成功,拍了幾下翅膀後就又掉了下來。接下來的一整天,Kuni細心地看顧著這隻幸運的鳥兒,讓牠不會遭受到另一頭血氣方剛又好奇無比的矮黑猩猩騷擾,最後終於讓牠復原到可以安全地飛走。
這個案例讓人目瞪口呆之處不止在於Kuni的行為和人沒有兩樣,也在於她能夠理解這隻鳥兒的需求,並且花時間去幫助牠,雖然這麼做對她來說,似乎沒有什麼好處。既然沒有什麼好處,那怎麼會演化出這種行為呢?
長久以來,生物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就一直是個讓生物學家著迷的問題。不管參與交互作用的個體是不是隸屬於同一物種,基本上,都可以簡單地將交互作用分成四種:雙方都得到好處的互利式(mutualism)、施者得利而受者蒙害的自私式(selfishness)、施者蒙害而受者得利的利他式(altruism)、雙方都受害的惡意式(spite)。在這四種交互作用中,顯然損人不利己的惡意式和博愛眾生的利他式交互作用比較難解釋,因此大部分的生物學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另外兩種交互作用上。
當然,仔細思索就會發現,這麼簡單明白的分類其實並不簡單明白,因為某項行為的後果到底是好是壞,往往不是那麼簡單明白地就可以說清楚。不過,有一點倒是很簡單明白:雙方要先湊在一起,才能有交互作用。Kuni是因為看到了或聽到了鳥兒撞擊落地,才讓人們有機會目睹這起案例。然而,許多物種沒有像矮黑猩猩那麼好的視覺或聽覺,卻還可以順利而精準地(在弱肉強食的生物世界中,不夠精準可是會致命的)找到交互作用的對象。它們是怎麼辦到的呢?
明天,四月十二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我們請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生態機能與演化中心(Centre d'Ecologie Fonctionnelle et Evolutive)的Hossaert-McKey教授來告訴大家,精準的化學導彈如何幫助本來應該是雞同鴨講的生物個體,找到可以行互利式交互作用的對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