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2007-12-20:花花世界的機密技術(國家理論科學中心數學組陳毓昀博士)


自十六世紀豐臣秀吉(1536-1598)帶動日本的賞櫻風氣以來,從貴族到平民,日本人每年春天都殷殷期盼櫻花開放。春天時,繁盛如霧的櫻花和多重的象徵意義給了拘謹的日本人一個放鬆心情的浪漫春天。然而,有時不免也會被老天作弄,一個不留神,就只留下繽紛的落英,讓撲了個空的人們在樹下大嘆「莫待無花空折枝」。櫻花從花開到花謝有如轉眼,自十六世紀以來,撲空的必然大有人在,難怪日本會有「櫻花七日」俗諺。

許多事物到了日本人手中,好像都免不了要被發揚光大,非達到登峰造極(或者說,走火入魔)的境界不可。賞櫻也難逃這個下場。作家茂呂美耶在《江戶日本》(遠流出版)書中說,德川吉宗(1684-1751)為了培養庶民賞花的習慣,來了這麼一招:
在江戶城內栽種數千株染井吉野櫻苗木,再大量移植到隅田川堤岸、小金井堤岸、飛鳥山公園、御殿山等地,成為江戶賞櫻勝地。
從豐臣秀吉臨死前舉辦的「醍醐花見」到德川吉宗的大手筆,頂多一百五十次春天,就開始走火入魔了。以量取勝還不夠,還有更厲害的:
吉原遊廓更於每年三月一日舉行櫻花祭,這些櫻樹於事前都經過花匠調整開花期,再將盛開的櫻樹全體移植到吉原遊廓內,開放給一般民眾觀賞,這也正是賞夜櫻的起源。
可見這一百多年之間,日本人在花叢裏花了多少功夫,已經到了可以精確操控開花時間的化境。

話說回來,日本人也不是笨蛋,沒事不會花這麼多力氣去研究如何讓櫻花同時怒放。「遊廓」也者,「窯子園區」是也;而「吉原遊廓」,照茂呂美耶的描述,更是到了登峰造極(也免不了!)的境界。因此,賞夜櫻只是在拉開花花世界的序幕而已。為了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存活,「同步開花」就成了眾窯的研究目標,可能還是最機密的技術呢。

不知道當時的花匠能把開花的時間操控到多麼精確的地步,但我們知道,即使沒有商業競爭,大自然還是發展出了同步開花的「技術」。也許大自然無法像吉原的花匠,達到登峰造極的精確度,但是夠用就好!

明天,十二月二十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國家理論科學中心數學組的陳毓昀博士將要告訴大家,大自然為什麼要發展出同步開花的技術,而又是如何判斷所發展出來的技術「夠用」?

(感謝陳毓昀博士協助撰寫本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