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2007-11-15:演化裁縫師的垃圾桶(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生物資訊組莊樹諄博士)


作家張愛玲晚年漂泊到洛杉磯,大概是因為不想被打攪,隱姓埋名地租了間房。沒想到,過了十多年的安靜日子,最後還是沒躲過,忽地冒出來一位名叫戴文采的粉絲,打亂她深居簡出的方寸,害她急急忙忙地連夜搬了家。

這位粉絲的方法說穿了也很簡單:想辦法住到她隔壁,貼著牆聽張愛玲的動靜,還跑去垃圾堆裡翻出張愛玲的垃圾袋,從垃圾裡拼湊出張愛玲的隱居生活。雖說這是每位偵探、間諜、將領、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遲早都會想到的辦法,但文壇眾人就是覺得不對勁,提起這個「垃圾事件」就是猛搖頭。

其實,文壇根本不必如此大驚小怪。撇開早就悶聲不響地在幹這檔子事的偵探、間諜、將領、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不說,文化圈裡也早有這位粉絲的前輩了,而且成果還更加豐碩。這位名叫微薄人(A. J. Weberman)的前輩是民謠歌手Bob Dylan的大粉絲,專門研究Dylan丟的垃圾。不但差點把Dylan逼瘋,還把研究心得寫成書出版,更造了個堂堂入駐各大字典的新字:garbology(垃圾學)

而且,號稱垃圾學鼻祖的還不止這位仁兄呢。還有一位堂堂史丹佛大學的教授Rathje,已經大張旗鼓地在垃圾堆裡狂挖了幾十年,算是垃圾學在學術圈裡的鼻祖。因此,下次看到在垃圾桶裡翻東找西的人,可不要以為那一定是遊民哦。說不定那是史丹佛大學派出的研究人員,正在執行Rathje的「垃圾計畫」呢!

由此看來,戴粉絲的研究手法真的是中規中矩,為所當為,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話說回來,連史丹佛這種一流大學都在垃圾堆裡尋寶了,台灣想要擠身世界(五)百大的大學,當然也不能落後,全體師生都應該效法戴粉絲,一看到垃圾桶就探頭進去瞧個究竟。

為了增進大家在垃圾堆中尋寶的能力,明天,十一月十五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我們請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生物資訊組的莊樹諄博士來和大家分享他在演化裁縫師的垃圾桶裡尋寶的心得。這位裁縫師多年來不斷地在DNA上切割剪裁,把不要的片段扔到垃圾桶裡,有時候又從垃圾桶裡找出幾段合用的,縫出一款新衣。如果能在這個有幾億年歷史的垃圾桶裡拼湊出生命的奧秘,就算有幾億個深居簡出的張愛玲,也難不倒我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