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8日 星期三

2006-11-9:雲豹再現?(中興大學物理學系劉瑞堂先生)


貓科動物中,有令人憐愛的家貓,也有讓人聞之色變的虎、獅、豹等。愛貓的人,常會忘了抱在懷中毛茸茸的寵物,放大之後,就成了嚇壞人的猛獸。反過來說,體型小一點的貓科猛獸,乍看之下,跟家貓沒兩樣,所以很好「欺負」,也難怪早在槍械發明之前,就被人類大量獵殺。在雲豹的四個亞種當中,台灣特有的台灣雲豹從1983年後,就不曾在野外被人看到過,可能已經滅絕了。其它的三個亞種,也好不了多少。

這些貓科猛獸中體型最小的是雲豹,可以小到60公分左右,根本和過度肥胖的家貓不相上下。這樣的體型和它在開放草原上奔馳的貓科親戚(獵豹、花豹等)相比,小了將近一倍。如果雲豹長得更大一點,更孔武有力一些,也許就不會早早就被人們逼上瀕臨絕種的地步了。

為什麼不?

從演化論的角度來看,倒不難提出合理的解釋。雲豹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一帶(台灣幾乎是雲豹最東與最北的棲地),而這些地域少有開闊的草原,體型太大的話,在獵食或棲息上可能討不到便宜,競爭不過體型小的。久而久之,存活下來的就是體型嬌小的物種。

除了體型之外,雲豹和花豹等開闊草原上的貓科親戚還有其他差異,而這些差異可就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用演化論來解釋了。最明顯的差異還是外表上的:斑紋。雲豹之所以叫「雲」豹,正是因為它的斑紋是由一塊塊像是鑲了黑邊的深色雲朵狀斑塊所組成的。花豹、美洲豹、獵豹等親戚,也都各有千秋,有的還隨年紀增長而改變。這些斑紋的演化論解釋大致上是,這樣可以增加在斑爛的草叢中,潛行接近獵物時的隱密性。但是,要拿這套說法來解釋不同種類的豹所具有的不同斑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很多時候,科學研究上的突破,靠的不是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的能力,而是能夠問對問題的功夫。也許「斑紋為什麼會像朵鑲黑邊的雲?」不是個很好的問題,也許應該問的是「斑紋如何才會像朵鑲黑邊的雲?」知道了形成各色斑紋的可能機制,也許有助於找出對應的分子機制,從而提供可能的演化論解釋。

最近中興物理系的研究團隊在形成斑紋的可能機制上有令人矚目的重要突破,明天,十一月九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團隊中的劉瑞堂老師將要告訴大家,早已杳無蹤跡的台灣雲豹可能再現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