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5日 星期三

2006-11-16:不解而解謂之解(中興大學物理學系曾宏焙先生)


這個月初,物理系的廖思善教授在惠蓀林場辦了個《非線性物理研討會》,吸引了許多來自各大學的師生參加。一般來說,在這類研討會中,出席人數最多的場合,不外乎三餐和茶點時間。其中的道理很明白,看看常參加研討會的老師的腰圍就知道了,不必多說。

出席人數排第二名的呢?如果只問人數多寡,而不論清醒與否,那麼答案通常是第一場和最後一場演講。原因也很簡單:第一場演講,大家初來乍到,都還沒有變「皮」,不太好意思蹺掉,何況主辦單位說不定會在演講前宣佈些什麼「好康」的;而最後一場演講,人心浮動,唯恐一不小心漏掉主辦單位宣佈的開車時間,被丟在荒郊野外,所以也不敢太放肆。

這次的《非線性物理研討會》,雖然是在大家吃飽喝足之後才開始第一場演講,但保持清醒的大有人在,因為擔綱演講的老師做了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實驗:完全不用投影片。雖說以往在我們中興物理系的專題演講中,已經見識過不少人文科學領域的學者,如王道環博士楊南郡老師等,不靠投影片就可以侃侃而談了,但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者卻沒有人這麼大膽地嘗試過,畢竟方程式、圖表之類的東西,光用一張嘴是很難講清楚的。

費曼在他那套著名的《物理學講義》中提到,偉大的物理學家Dirac說:I understand what an equation means if I have a way of figur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olution without actually solving it(中文也許可以翻成「不解而解謂之解」?)上台演講的人也可以依此類推,要求自己能讓聽眾覺得已經達到 I understand what a speaker means if I have a way of figuringout what the speaker projects onto the screen without actually seeing it 的境界。不過,連名嘴如費曼都不敢如此要求自己,得找黑板和粉筆來幫忙了,在這個PowerPoint橫行全球的時代,真的很難想像有人願意如此自我要求。

的確,現在已經很難想像在投影設備普及之前,有一堆圖表要呈現的演講是怎麼準備和進行的;在影印機普及之前,有一大堆資料要拷貝的時候怎麼辦。鑑往知來,溫故知新。明天,十一月十六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中興物理系大四的曾宏焙先生將要告訴大家,實驗室裡很方便的工具-電泳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