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1日 星期三

2005-12-22:躡手躡腳的生物力學(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紀凱容博士)

躡手躡腳的生物力學中文用『躡手躡腳』來形容小心翼翼或偷偷摸摸地行走;無獨有偶地,英文也有類似的說法,用tiptoe來形容十分謹慎或鬼鬼祟祟地行走。中文和英文這兩種語言差這麼多,但卻不約而同地使用同一個意象來形容小心翼翼與鬼鬼祟祟,不禁讓人好奇,這種巧合有沒有什麼合理的解釋。

不同的語言對於同一個事物有不同的名稱或說法,這看起來理所當然,似乎沒什麼好討論的。不過,就是有科學家獨具慧眼,從這些稱呼之間的異同,以及語言發生分歧的先後,推論出這些事物是在何時乃至於何地被發明或引入的(或倒過來,從這些事物留下來的考古學證據,推演出語言分歧的過程)。這當中最有名的例子,可能是《第三種猩猩》(時報出版)這本書中所討論的,車輪的發明與印歐語系的起源的問題。

依此類推,中文的『躡手躡腳』和英文的tiptoe之間的相似性暗示著,這個墊起腳尖來偷偷摸摸地前進的意,早在中英文分家之前,就已經烙印在人們的腦中了。這也難怪,因為人類從大約一萬年前成功地馴養了貓的時候可能就發現,這種一天到晚墊著腳尖走路的動物,來去都是無聲無息地,說好聽是小心翼翼,講難聽點則是鬼鬼祟祟。

明天,十二月二十二日(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系咖,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的紀凱容博士將要告訴我們,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分析,究竟墊著腳尖走路是不是真的比用整個腳板走路,更能做到『來無影,去無蹤』?

(至於為什麼中文不說『貓手貓腳』,但英文卻有cat-foot的說法;中文只有『鬼打架』,但英文卻有catfight和dogfight等字?這可能就沒辦法用生物力學來分析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