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顧名思義結合了生物學和物理學,但實際上這兩個領域的結合並不像字面上這麼容易就可以辦到,不僅涉及結合各自的研究方法等技術問題,還涉及個別領域的哲學觀點南轅北轍的問題。
以物理學家最喜歡的原理之一「最小作用量原理」為例,教科書裡寫得行雲流水,大家也都用得興高采烈,很少聽說有誰對這個原理背後的哲學觀點提出質疑的。同樣地,大家對於物理學裡面耳熟能詳的諸多最大化或最小化原理也都用得很高興,會說些「我的房間越來越亂,完全遵循熱力學的亂度最大化原理」之類的話;雖然不怎麼精確,但聽者都能心領神會,頂多提醒說的人不要亂用這些原理,從來沒有人會板起臉孔說,這些原理隱含着和宗教或神學糾纏不清的目的論。
在生物學這邊,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只要稍微牽扯到目的論,許多人就像看到鬼一樣,立刻跳起來降魔驅鬼,端正視聽。雖然整個近代科學幾乎都是在努力去除宗教或神學的影響中發展出來的,對於目的論的態度應該不會差太多才對。但奇怪的是,似乎生物學受害最深、特別敏感,以致於到現在都還在努力對抗披上「智能設計」(intelligent design)外衣的目的論。
因此當物理學和生物學結合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碰觸到這個問題。物理學家喜歡以簡御繁,用簡潔的最大化或最小化原理來看事情,但不太會去想到這些最適化原理背後的哲學意涵。生物學家則是一碰到「A生物會這麼覓食,是為了將B的消耗最小化,將C的獲取量最大化」之類的觀點就如臨大敵,欲去之而後快。由於涉及非常基本的哲學觀點,這類摩擦與扞格根本是無法避免的,有時候甚至還是一個新生領域成長茁壯所需的刺激來源。
明天,五月十七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一樓A101教室,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李亞夫教授將要以植物種子的傳播為例,告訴我們物理學與生物學如何相互磨合,進而發展出嶄新的子領域。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2012-5-17:播種的生物物理(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李亞夫教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