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2012-2-23:No Man is an Island(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陳恒安教授)

用Google查詢幾個字眼,會得到以下的結果:

  • 節能減碳 — 約一千五百萬項結果
  • 全球暖化 — 約六百萬項結果
  • 生態危機 — 約一千四百萬項結果
  • 外來種入侵 — 約一億兩千萬項結果
  • 環保 — 約七千一百萬項結果

  • 清涼照 — 約四百萬項結果
  • 爆乳 — 約一億一千萬項結果
  • 養眼 — 約一億兩千萬項結果
  • 美食 — 約四千萬項結果
由此可見,雖然食色性也,但一碰上環保相關議題,人們不但食不下嚥,連無法控制的「性趣」也只能打個平分秋色。 這麼重要的議題,已經被科學界研究了這麼多年,想當然爾,應該有很堅實的科學基礎,而且科學家們都已經達成共識了才對。然而,看得詳細一點,就會發現不是這樣子。生態學裡面其實充滿了科學實證的坑坑洞洞,以及哲學觀點的分分歧歧。 這是必然的。因為誠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 1572-1631)所說的No Man is an Island沒有人是座孤島),整個生態系裡頭根本找不到完全孤立的系統。但科學家們能夠完全掌握的系統多半是孤立的系統,而且裡面的個體數目還不能太多。連在科學界裡頭,數學化與精確度傲視群倫物理學,也只能對付兩個個體的孤立系統,一遇到所謂的三體問題就瞠目結舌,不得不想盡辦法求近似解,生態學家的無力感就可想而知了。影響所及,生態學裡頭自然是滿地坑洞,處處分歧了。 明天,二月二十三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一樓A101教室,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陳恒安教授將要帶領我們一窺生態學背後的實證基礎與哲學觀點演變的過程,協助我們理解為什麼許多人在食色上可以坐而言、起而行,但在似乎同等重要的環保議題上卻只剩一張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