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大致上是所有人類社會中都會發展出來的運作默契。從別人那邊得到好處的,或是靠別人混飯吃的,多半都會下意識地腰桿柔軟,擺出謙卑的姿態。
不過,現代社會裡很多東西都玩得很大,要拿要吃的,完全不是那句俗話誕生時的人們所能想像的。只是這麼一來,就要花很多時間在張羅這些拿的吃的上面了。
還好,玩很大多半需要很多人才能成事,於是就發展出由專人負責張羅的分工型態。這一點在競爭激烈,效率可以決定生死存亡的工商業界裡頭最明顯。只要玩得夠大,就會有部門專門負責張羅些拿的吃的,也會有部門專門哈腰鞠躬的。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也是又拿又吃,但好像不怎麼覺得要有人專門做些手短嘴軟、哈腰鞠躬的事。甚至還有些人覺得理所當然,遇到他們的衣食父母-納稅人-有疑難雜症時,還會趾高氣昂地指著衣食父母罵「理盲」!
由國家提撥大量經費補助科學研究的做法大概是從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盛行,一直到冷戰結束為止的這段時間,科學家們不太需要為了求得一些補助而哈腰鞠躬。於是難免就會有些過慣這段好日子的科學家腦筋轉不過來,指著衣食父母的鼻子開罵。
當然也不是所有科學家都這麼傲慢,還是有些人會在又拿又吃(甚至沒吃沒拿)之餘,做點手短嘴軟的人該做的事:告訴衣食父母,到底受他們資助的科學家們在做些什麼。其實在國家大量補助科學研究的好日子降臨之前的一兩百年,就已經有科學家在做這類現在稱為「科普」的事情了。
當時的科學家似乎沒跟納稅人拿什麼錢,那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而他們的努力有沒有什麼成果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從事跨領域學習、研究的我們來說,有著鑑古知今的作用。身為同儕或學術圈中的少數份子,當時的科學家如何讓自己所學習、研究的題材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與支持,很值得仍在踽踽獨行的我們參考。明天,十一月十七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六樓601會議室,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的黃鈺婷小姐將以美國科普雜誌Popular Science的百年風華為起點,分析美國的科學研究如何與科普共同成長茁壯。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2011-11-17:走出象牙塔(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黃鈺婷小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