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德克‧巴萊」讓台灣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在主流媒體中占據了前所未有的版面,也讓許多原先只有從事相關研究的文史學者才會熟悉的事物成了專題報導的對象。原住民部落廣泛使用的,也在電影中屢屢出現的傳統樂器口簧琴,就是其中之一。
對於研究樂器發聲原理的人來說,口簧琴是很特別的,因為它產生旋律的方式和一般的樂器不一樣。由於簧片振動的頻率是固定的,口簧琴的基音(fundamental frequency)也就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用牙齒咬住琴身演奏時,想要改變音高(pitch),就必須調整泛音(overtone)的比重,而這就得經由調整口腔(上下顎與舌頭等),改變共鳴腔的大小來達成。
和口簧琴異曲同工的是所謂的「泛音唱法」(overtone singing,或譯「喉音唱法」),也就是這段影片中的唱法。這種唱法所產生的聲音聽起來非常奇妙,除了持續不斷的低音之外,還有個連續的高音疊合在一起。這種源自於蒙古等地的歌唱方式,和西方聲樂傳統的歌唱方式截然不同,因此西方人在第一次接觸到這種超乎他們想像的唱法時都十分地驚訝。
然而,泛音唱法再怎麼匪夷所思,再怎麼令人驚訝,畢竟還是人類用天生的發聲器官來製造聲音的方式之一,因而也可以如同一般的聲音產生方式來分析。人類對於聲音的研究,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了。最早純粹是從數學的角度來研究,後來到了伽利略的時代,開始和物理學結合。從物理與數學的角度來看,泛音唱法就不是那麼地神秘了。同樣地,其他諸如海豚音(whistle register)之類的聲樂技巧,也可以用物理與數學來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明天,十月六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六樓601會議室,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的蔡振家教授將要以數學與物理(可能還有實際演唱的方式)來解析泛音唱法、海豚音等聲樂技巧。如果您曾一邊聽著Vitas的Opera No. 2或Adam Lopez的金氏紀錄高音, 一邊讚嘆人類所能產生的極端嗓音,蔡教授也將為您解開背後的奧秘。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2011-10-6:此曲只應天上有?(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蔡振家教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關於極端嗓音,我也會提到吼叫式的唱法(振家)
蔡老師,很期待您的演講!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