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2008-11-13:窮人的觀腦術(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曾加蕙教授)

對音樂的需求人人不同。有些人覺得音樂是生命的一部分,每天必須有音樂伴隨,才能好好的過日子;但有些人並不喜歡聲音干擾,安安靜靜才能好好地工作。

不僅是需求不同,就連什麼樣的聲音叫做音樂,也沒有統一的答案。有人說和諧有序的聲音,就是音樂;但喜好重金屬的人們可不認為音樂必須是和諧有序的。

像音樂這種言人人殊,毫無客觀標準的事物,似乎不是追求客觀真理的科學家會拿來研究的東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於喜歡追根究底的科學家來說,如果能夠從看似主觀的事物裡萃取出客觀的真理,那就很有意思了。

音樂,說穿了就是聲波而已。因此,要探究蘊含在音樂裡的客觀真理似乎只有從聲波的物理學下手,頂多再加上與聲波所引發的耳膜震動有關的生理學而已。

然而,音樂並不只是單純的聲波引發的耳膜震動而已。蕭邦的《革命》《搖籃曲》都會引發耳膜震動,但前者讓人感到狂飆激昂,而後者卻使人覺得恬靜安適。也就是說,感覺器官所接收到的物理刺激,在轉換成生理訊號之後,還會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最後才成為我們主觀感受到的知覺perception)。

因此,要探究蘊含在音樂裡的客觀真理,還可以從拆解大腦這個加工廠著手,一步一步地探究客觀變成主觀的複雜過程。當然,所謂的「拆解」絕對不是直接把頭蓋骨鋸開,撈出大腦來觀察、切割、打漿、萃取…如此直達佛經所說的「無眼耳鼻舌身義」之境,那就什麼都不剩,客觀過頭了。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科學家弄清楚大腦這座神秘的加工廠是怎麼運作的呢?大費周章、所費不貲的方法很多,但還是有聰明的科學家可以設計出簡單便宜的巧妙方法,萃取出主觀知覺中的客觀真理。台灣大學心理系的曾加蕙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明天,十一月十三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她將要告訴我們,她是如何辦到的。

(感謝蔡峰岳先生協助撰寫本文)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雖然我第一次到中興大學
也是第一次對非心理學的專家們演講
因為各位事前的準備與現場的熱烈反應
讓我離開時也感到『教學相長』了一番
對這個初識的學校也有了很好的印象

非常恭喜大家在這樣好的城市
能夠有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可以定期有這樣的聚會

希望有機會能再與各位進行其他主題的分享!

roan 提到...

曾教授的演講很精彩,也很有趣,要沒有反應也很難呀!可惜時間太短,沒有辦法涵蓋random dot的部分。

這方面的實驗都很好玩。以後要做實驗的時候,請不要忘了通知我們去當白老鼠哦!香港的白老鼠不好,都處於長期緊張的受壓迫狀態,會有系統偏差的啦!台中好山好水好氣候,白老鼠都很健康活潑。特別是紀老師實驗室的,歡樂指數都很高…

roan 提到...

補充一點:在上周末舉辦的生物物理研習營Ⅱ中,嚴宏洋博士提到明年要紀念的,不只有達爾文誕生200年,《物種起源》出版150年,還有伽利略觀天400年。曾教授的演講與研究其實與伽利略觀天這個歷史事件有很密切的關係。因此,這一期的Trends in Neurosciences就是以伽利略為封面,還有篇文章在討論伽利略的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