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2008-9-25:複雜難解的天針(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鄧文玲教授)

什麼是大家小時候不想碰上,卻又非碰上不可的恐怖事物?

壞人嗎?當然不是,小時候不必跟稅務機關打交道,也就沒有什麼非碰上不可的壞人。警察嗎?也不是,畢竟很少人小時候就壞到非碰上警察不可的田地。醫生?還是護士?很接近了。精確一點說,並不是醫生或護士讓小孩們覺得恐怖,而是他們所引發的聯想-打針。

一想到尖刺的針頭,加上裝滿了謎樣液體的針筒,不只小孩,連大人都要退避三舍,碰都不想碰了。可是,誰能不生病?誰能只生不需要挨上一兩針的病?皮厚脂肥的,大概每次都得多挨幾下,非得弄到哇哇大哭而後已。運氣不好的,要是罹患了據說會致命的尖端恐懼症trypanophobia),恐怕每次打針就有如生離死別般地沉重了。

根據記載,讓小孩們不寒而慄的醫用注射器是先有針頭,後來才加上針筒的。有趣的是,最早還沒附上針筒的時候,醫生們不是拿它來注射液體的,而是用來吸除白內障的。加上針筒之後,抽吸的功能還在,但多了注射的功能。注射器的演化,至此大致完備,針頭加上針筒的基本結構幾百年來都沒有改變。但這並不代表注射器從此停止演化。隨著注射對象從人類擴展到其他動物,以及製作材料的推陳出新,注射器在局部結構以及材料上還是不斷地在演化。

在自然界中,也有像醫用注射器一般的裝置,能夠突破重重屏障,將病原所攜帶的物質注射到細胞裡頭。科學家花了許多心力拆解研究這些「天針」,發現它們也和人類的注射器一樣,有些部件原先有別的用途,後來才演化成天針的一部分;有些部件則歷久彌新,不論天針如何演化,都一如往常地被重複使用;而還有些部件就像注射器的局部結構與材料,持續地在演化中,以便因應不同的注射對象與用途。

注射器的製造商大概從來不會想要把注射器做得可愛一點,像棒棒糖一樣,讓小孩們不會一看到就嚇得半死。相較之下,創造出天針的自然過程並不天真,是病原與宿主間你死我活的生存鬥爭,因此必須「裝可愛」的天針就遠比人類的注射器還要複雜難解許多。明天,九月二十五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的鄧文玲教授將為我們闡明天針的演化史,解開天針的結構奧秘。
(感謝蔡峰岳先生協助撰寫本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