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2008-5-15:心事誰人知?(逢甲大學應數系洪子倫教授)


奈米野戰部隊」中提到,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小兒麻痺症大流行發生在1952年,所以隔年夏天,在義大利參加學術會議的Watson面對突如其來的高燒時,馬上想到的就是小兒麻痺症。大約就在意氣風發的Watson嚇得屁滾尿流的同時,在大西洋彼端的耶魯大學醫學院,後來成為著名外科醫生兼作家的Nuland(1930-)也因為小兒麻痺症的緣故,被震驚得涕淚直流。

四十年後,Nuland在《死亡的臉》(時報出版)這本書中,就以這段刻骨銘心的經驗開場。那時還在讀醫學院的Nuland正在醫院裡見習,從忙著處理小兒麻痺症患者的實習醫師手中,接下了一位罹患了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Nuland如此回憶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
麥卡提先生用微弱且費力的笑容迎接我,但恐怕無法從我這裡得到什麼安慰。這幾年我一直在想,當我這個二十二歲的稚氣男孩走到床邊去問一個肥大、難纏、有權有勢大老板的病史時,他心中會怎麼想;但其實麥卡提先生沒有什麼機會去想這個問題。當我在他床邊坐定時,他突然頭往後仰,大吼一聲,彷彿是源自他那絞痛的心臟深處。他握緊拳頭,用力搥打自己的胸口。他的雙眼往前迸出,好像要掉下來似的。最後,麥卡提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就斷氣了。
震驚的Nuland趕快依照那個時代的標準程序處理:開胸、掏心、擠壓…。在碰觸到麥卡提先生的心臟時,Nuland說:
我指尖可感受到一種不協調地、不規則地心臟顫動,這就是教科書上所說的心室顫動,是心臟停止前的痛苦掙扎。
努力了半天,還是沒有救活。Nuland這才發現他自己渾身已被汗水與血液浸濕,顫抖地啜泣著,為自己的失敗與病患的死亡而悲傷。

埋藏在Nuland娓娓道來的這段心事背後的,是件可怕的「心」事:即使到了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即使發展出許多當年沒有的技術與設備,在Nuland所在的美國,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還是為數眾多。根據最新的統計,平均每37秒就有一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比起Nuland當年的每50秒(大約就是從Nuland進門到坐定的時間)一個死亡案例還要糟糕。在這些死亡案例中,有不少是Nuland「親手」感受到的心室顫動所導致的;而這當中,有很多事先沒有半點癥兆,是讓人完全措手不及的猝死。

因此,如何將發生心室顫動的人從鬼門關前拉回來,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是弄不清楚什麼是造成心室顫動的真正原因。努力鑽研這個問題的,除了生理學家之外,還有不少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明天,五月十五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逢甲大學應數系的洪子倫教授將要遵循WienerRosenblueth在1946年所開創的傳統,用電腦模擬來執行Nuland所採行的標準程序:開胸、掏心、擠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