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2007-5-17:年年歲歲花相似(台灣大學生態與演化研究所王俊能教授)
據說初唐詩人劉希夷在《代悲白頭翁》(或作《白頭吟》)裏寫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名句之後,舅舅宋之問想據為己有,於是找外甥「商量」,看能不能把作者改成舅舅宋之問。劉希夷不知好歹地拒絕了,力圖在詩壇留名的宋之問惱羞成怒,竟然找人把外甥殺了,堂而皇之地把標題改成《有所思》,當然作者也成了宋之問。
為了一首詩而送命,真是划不來。如果那個年代也流行「共同作者」這玩意兒,劉希夷大可以用共同作者的方式滿足舅舅的虛榮心,說不定就可以躲過殺身之禍呢!
對大多數人來說,劉希夷觀察到的「年年歲歲花相似」,真的是平常到不行的現象,怎麼想都想不到要寫出那樣的「殺手金句」。不過,確實有些人和劉希夷一樣天賦異稟,可以在如此平常的現象中看出有意思的東西,從而寫出傳世的文章。這些人當中,除了舞文弄墨的文學家之外,令人意外地,還有不少是一板一眼做研究的科學家。
喜歡拈花惹草,深諳「歲歲年年人不同」箇中況味的物理學家費曼,在1981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訪問,談論《發現事理的樂趣》時,很清楚地說明了,為何一板一眼做研究的科學家也和浪漫的藝術家一樣,可以看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有意思的地方。費曼不曾聽過劉希夷的名句,但在那次訪問中,卻劈頭就呼應劉希夷,大談花朵的美麗;談他作為一位科學家,如何能夠看到他的藝術家朋友所看不到的花之美;談花朵的各種生物機制與運作過程的美(見《費曼的主張》,天下文化)。
這些一板一眼研究花朵之美的科學家比劉希夷幸運多了,在寫出美妙的作品時,不但不必擔心性命不保,還可以放心地和大家分享。明天,五月十七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我們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王俊能教授來和我們分享生物學家眼中「年年歲歲花相似」的美麗之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