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6日 星期三

2005-3-17:苦幹實幹,撤職查辦?(中興大學物理學系范梅櫻小姐)

據說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針對福特公司出的一款車,跑到廢車場做實地調查。福特的調查發現,報廢的車輛中,該磨損的都磨得差不多了,只有一個零件完好如初,可以再用上好幾年。調查報告出來之後,福特下了個跌破眾人眼鏡的決定:修改生產線,以便降低該零件的品質。福特所持的理由是,何必製造得那麼好?車輛報廢時,也剛剛好要報廢的零件,才是最合乎經濟效益的。

後見之明告訴我們,福特的決定其實並不奇怪。一枝獨秀或鶴立雞群,對整體的表現不一定有幫助。就像那個被福特先生檢討『改進』的零件,在散漫成性,沉疴難起的團體中,苦幹實幹,認真拼命的成員,多半沒有好下場。要不是被同儕排擠,就是被上司修理。

福特先生對他的工廠做了哪些調整,已經無從查考。想必不外乎生產線的重新設計與配置,以及人力物資的重新調配。調整之後,工廠的產量與效率有沒有提升,也不是這則『據說』關心的重點。不過,既然不必花那麼多力氣去做好那個零件,想當然耳,就有多餘的力氣去提高產量了。

如果將福特先生的工廠縮成奈米尺度的大小,他可能還是可以作出那個跌破大家眼鏡的決定,但到了要執行決策時,可能就不知道要怎麼調整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生產線與資源了。

早在福特先生建立起他的霸業之前,從已不復記憶的古老年代起,可能連輪子都還沒見過的先民,就已經面對了福特先生面對的問題。更慘的是,這些他們拿來發酵釀酒的『工廠』是奈米級的,所以從來沒有人將其中的生產線與資源配置弄清楚過。一直到福特先生成為先民之一,人們才逐漸摸清楚這些『工廠』的結構設計,才開始比較有系統地探討,福特先生的決定要如何執行。

明天,三月十七日(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系咖,碩二的范梅櫻將要告訴大家,科學家們如何在微生物盤根錯節的生產線中,抽絲剝繭,撤職查辦那些苦幹實幹,卻對整體表現沒有幫助的成員,以及她苦幹實幹,認真拼命的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