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們談到珍古德(Jane Goodall, 1934-)的黑猩猩研究,是在考古人類學家李奇(Louis Leakey, 1903-1972)的引導下展開的。身為考古人類學家的李奇,在不斷地往前回溯人類祖先的過程中,開始對黑猩猩感興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經過許多科學家多年來的努力,如今眾所周知的是,黑猩猩和人類大約在六、七百萬年前分家。在那之後,一個留在非洲老家,而另一個則遍佈全球。
可是,等等!把世界地圖攤開來看,我們立刻就會發現,從非洲出發,想走遍全球,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整個美洲大陸和非洲原鄉隔了個寬廣的大西洋,而澳洲大陸似乎也非常地遙不可及。拿著地圖看來看去,從非洲到美洲,最可能的「突破點」是白令海峽;而從非洲到澳洲,除了從印尼諸島一個個「跳」過去之外,大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事實上,人類從非洲遷徙出來到遍佈世界各地的過程中,高山橫亙與深海阻隔等地理因素的確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卻不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把目前科學家認定的人類播遷順序列出來,就不難發現非地理因素的關鍵影響:
東南亞與澳洲:約五萬年前離非洲不遠的歐洲既沒有高山也沒有深海擋在中間,照理說,應該要比澳洲更早有人類遷入,但實際上卻晚了一萬年左右。另一方面,寬不到90公里、深不過50公尺的白令海峽,卻比更寬更深的帝汶海(Timor Sea)、托勒斯海峽(Torres Strait)、阿拉弗拉海(Arafura Sea)都更有效地阻絕了人類的遷徙。
亞洲與歐洲:約四萬年前
東北亞與美洲:約兩萬年前
所謂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萬物一視同仁的,除了地理之外,還有氣候。許多科學家認為,歐洲之所以比澳洲更晚被人類所殖民,是因為地理上有寬廣的沙烏地阿拉伯沙漠,氣候上有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把人類擋在肥沃月彎以外的地區,不得歐洲之門而入。直到大約五萬年前,氣候變得比較溫暖潮濕,人類才得以進入歐洲。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往東北亞與美洲遷徙的人類身上: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剛消退,原先擋在往南通向北美大陸的冰層消失了,於是居住在白令陸橋(Beringia)上撐過冰盛期的人們,在海水淹上來之前,成了美洲大陸的新住民。
由此可見,對於人類要往哪邊遷徙,氣候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那麼,對於氣候也一視同仁的其他生物呢?明天,五月三十日(週四)中午十二點十分,在理學大樓一樓A101教室,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陳一菁教授將要告訴我們,氣候如何決定生物甚麼時候要搬家、往哪裏搬家?
1 則留言:
我發現每次看這裡的序文,都可以長知識耶!!!
GJ!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