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2010-1-7:生物物理宴饗

雖說陽光、空氣、水是生物賴以生存的關鍵要素,倒還沒聽說過有誰光靠它們就可以活下去。還有什麼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呢?

只要觀察一下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就不難發現牠們的社會也遵循孔子說的「食色性也」的原則,幾乎所有的活動都繞著「食」與「色」在運作。硬要找出靈長類近親與人類的差別的話,恐怕只在於牠們不像人類這麼想不開,會為了宗教誡律而放棄能讓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的「色」。

但從來沒有人,包括那些能夠放棄「色」的人在內,有辦法放棄「食」。即使幾百萬年演化下來,「食」還是人類與近親都無法放棄、不可或缺的。只是相較於靈長類近親,人類學會了讓「食」(以及「色」)的需求變得更隱晦。

為什麼要變得更隱晦難解,更無法一眼看穿呢?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嗎?

只要跑一趟書店就會發現,生物學的科普書籍多的是像《性趣何來?》《精子戰爭》之類的書,可見生物學家花了許多力氣去討論人類為什麼要把「色」弄得如此隱晦難解。至於「食」呢?好像沒有太多生物學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

生物物理期刊俱樂部的成立宗旨在於提供「交流與討論的機會」,希望能「激發創意,互通有無」。像「色」這種許多人討論過的題材,很難有嶄新的創意出現;反而是沒有太多人關注的「食」,才是最能夠找到新穎創意的主題。

因此,本學期最後一次的聚會主題就是「食」。一月七日(週四),中午十二點整在物理系暨生物物理學研究所(理學大樓)六樓會議室,我們將提供一目瞭然的食物,藉此激發創意。或許人類為什麼要把「食」弄得隱晦難解的秘密就在其中;也或許某些人放棄「色」的演化邏輯就隱藏在杯觥交錯之中。

沒有留言: